教改探究— —大学教学改革的十大常见误解

  徐其东        2021-02-17        267

现在教学改革已经在大学里掀起热潮,从最高教育行政主管部门的大力推动,到一线教学的火热教改实践,让我们有理由期待大学教学的质量将会得到提升。


本文列出十个当前比较典型的大学教改误区。



误区1:上课最重要的是教知识点



大学课堂单纯教知识也成为过去。目前绝大多数的大学教学改革,并没有充分思考清楚课堂教学的目标,很多改革看似很花哨,但还是翻来覆去考虑如何把知识给学生教好,这种改革,不管能否有效地改进学生对知识的学习,毫无疑问很难跟得上这个时代的需求。基于上课教知识点的教学改革,无疑是当前对教改最大的误解。



误区2:知识点讲得越清楚的老师是越好的老师



过去一个好老师的评价标准,主要是能否把知识点给学生讲清楚。但现在不是了,如果关注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以及解决问题能力的提升,大学老师的角色主要是学生学习的引导者和辅助者,老师需要留足够的空间给学生自主学习,真正关注学生一个学期下来的收获是什么,而不是把所有的内容都包办下来,整天琢磨如何尽可能简单地把知识教给学生。




学误区3:生没有相关知识背景是很难开展自主学习的



尽管目前很多老师都清楚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但是他们很难放手让学生去学习,主要的顾虑是不相信学生在知识储备不足的情况下自己能有效开展学习,因此还是想方设法提前教给学生很多东西。实际上,只要学生被充分地调动,其学习的潜力是无限的,如果老师能想法设法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则大学阶段的学习内容,学生都可以通过自主学习有效达成目标。



误区4:研究导向的学习会导致学生对知识掌握不牢固



近年来尽管有很多新的教学理念和模式涌现,例如问题导向的学习,探究式学习,研究导向的学习等,老师们普遍觉得这种看似在玩的学习不靠谱,一学期玩下来学生肯定学不到什么东西。之所以有这一误解,是因为大部分老师对学生的学习行为不了解。实际上,通过项目式学习或者更高级的研究导向的学习,学生不仅能够学到更多的知识,还可以锻炼他们解决问题的能力。




误区5:运用所学知识练题是能力培养



现在各个层面都在倡导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所以很多大学教改的出发点也是培养学生的能力和素质。遗憾的是,很多老师对能力和素质有误解,例如,有数学老师认为,多让学生练课后练习题就是培养能力。这一误解的根本原因其实是现在大学普遍对能力和素质没有一个清晰的定义,笔者认为这也是接下来深化教学改革首先需要明确的事情。



误区6:把课堂交给学生就是培养自主学习能力




越来越多的老师认可大学课堂要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于是很多老师通过“翻转课堂”、混合式学习等方式,把大量的学习都留给学生,以为这种完全让学生自学就是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这其实是对教师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过程中重要作用的忽视。

误区7:学生在大学里的学习主要是在课堂发生的



尽管现在很多老师把大量精力花在如何提升学生学习体验上,但遗憾的是,绝大多数的改革主要聚焦于如何改进课堂,把学生的学习主要设定在课堂的环境中。大学教学改革,如何拓宽学生学习的情境,更多地把真实场景中的学习纳入改革范围,是当前大学教学改革需要考虑的问题。



误区8:所有的学生考90分以上的课程是成功的课程



学生学业评价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实际上是考验大学到底应该如何测评学生的学习。现在很多教学改革在谈成效的时候,往往通过学生考试成绩的提升来说明。这实际上是有问题的,一门课程如果所有学生都在80分90分,基本可以判定这个考试是失败的。



误区9:把课程搬到在线平台是一种教学创新



笔者看到很多老师在做在线课程时,一味追求在线视频的质量,好像视频质量好了学生就学习体验好,实际上是很大的误解。所有整合线上线下的学习模式,都首先必须回答,这种新模式对学生的学习意味着什么,不应该盲目去追求视觉上的美观,也不要觉得运用了技术手段就是创新,而是真正考虑,这些创新对于学生的价值。



误区10:做科研好的老师教学也会好



例如,很多学校教学改革的一些规定:教授给本科生上课,把学校引进多少“人才”(如杰青、长江学者)作为教学改革的举措,有很多学校的教学改革经费主要花在了引进少数几个人才身上,而不想着如何利用有限的经费提升学校里所有老师的教学能力。这些现象,存在的一个深刻误解就是,认为科研做的好的老师教学也会好。

图片

来源:网 络

声明:版权归原作者所有,转载旨在分享,如涉及版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处理。感谢您的阅读。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