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浅谈课程思政内涵、属性与实施路径

  徐其东        2022-12-28        30

来源:光明网 2022-12-23 10:29


2020年,教育部印发《高等学校课程思政建设指导纲要》,重点就推进课程思政建设、落实立德树人任务进行了相关说明。指出必须要培养高素质人才,建设好高水平人才培养体系,加强思政教学工作在其中发挥的重要作用,让专业教育与思政教育协同发展、稳步推进。从《纲要》内容来看,对思政课程的建设提出了三点要求,即系统性、整体性与协同性。在当前思想意识飞速发展的阶段,想要进一步做好教书育人工作,做好的人才的培养,必须提升课程思政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

  对比思政课程与课程思政,两者具有本质联系,无论是前者还是后者,其核心均落在“思政”上,作为一种方式,帮助实现立德树人的根本任务。与此同时,帮助培育学生的正确思想,形成正确的三观,让人才的质量逐步提升。此外,两者之间在内容上也有一定的共同性。都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理想信念而展开的,包括培养学生爱党、爱国、爱社会的思想和政治认同等内容,是加强思政课程建设,或是进一步创新课程思政的发展而进行的,其所包含的教学基础均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在课程的开展中,也都是对我国优秀文化进行学习,综合提升学生素养,让学生不仅在生活上做到遵纪守法,同时面对自己人生的发展,也有着崇高的理想信念与思想觉悟。

  与此同时,两者之间又具有相应的细微差别,不能等同。其主要区别在于“课程”与“思政”的关系上。思政课程依附于思政教育,是其中所包括的专业性课程,其教学主要是为了发挥思政教育的作用而开展。而课程思政与其大有不同,指的是不仅包括思政教育职能,即专业课程中均包含思政教育内容,承担思政教育素养功能。也就是说,思政课程作为单独的一门课程而存在,而课程思政是与其他课程相互融合,帮助其发挥思政教育作用而存在的。如此来看,前者更强调政治属性,而后者作为专业与思政的黏合剂,承担着融合的任务。

  课程思政是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思想政治教育观念。坚持马克思主义的指导,坚持党的领导,要将培养出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符合发展要求的人才作为自己的建设目标。从长期的发展来看,我国高校面向学生进行思政教育的主要途径是思想政治课程。为了更好地适应时代发展,提升培育人才的质量,课程思政应运而生。课程思政是对于“教学教育性”的传承与创新,也是贯彻落实我党教育宗旨的重要方式。课程思政的开展,让专业课承担起思政教育的任务,从日常教学中加强对学生思想政治的培养。因此,对于课程思政不应该仅把它看作一门课程,而是应当将其作为一种教育理念而存在。

  课程思政是新时代高校的一种思想教育方法。进入发展的新时期,我国无论是经济实力还是治理能力,都有着显著的提升,国际地位也同样随之提高,制度优势愈发凸显。但是,我们仍然面临着错综复杂的国内与国际环境。从国际环境来看,国与国之间的竞争与较量愈发凸显,意识形态的斗争更是愈发激烈。面对这种挑战,如果仅仅依靠以往思政课教育的传统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教育需求。因此,为了更好地适应高校思政教育的新发展形势,课程思政的提出十分重要。

  强化教书育人意识,提升教师课程思政意识。作为教师,这项职业最主要的功能即为教书育人,其中,“教书”则要求教师充分运用自身在专业领域的专业能力,通过课堂教学,让学生在专业方面的素养获得提升。而“育人”则额外体现了教师对于学生的思政教育能力。也就是说,教师通过悉心培养,让学生不仅成为人才,且成为符合我国社会发展所需要的正能量人才。由此可见,教师做好“教书育人”,也就积极实现了“立德树人”。由此观之,教师不能仅仅做好教书的本职工作,同时要有育人的教育意识。对于专业教师而言,课程思政的开展就是育人的关键路径,也是其教学能力的集中体现。教师应当在授课的过程中充分应用自身所具有的知识储备、人格特质与沟通技巧,让思政自然而然地融入专业课的讲述中,让学生在耳濡目染中加强自身的思政意识。

  结合专业特点,让课程思政与专业教学最大限度进行融合。课程思政重点关注专业课教学之中所蕴含的思政教育功能。换而言之,无论是什么课程,其都包含着思政的内容,都可以作为思政教学的载体,都存在着相应的功能。而课程思政作为完整的系统工程,如果仅仅依靠思政课程的开展,其功能的发挥大有限制。而专业学科的不同也使得其各有特点,但均包含思政功能。因此,如果能采用科学的方式,让思政与专业课程形成融合,则可以构建起更加有效的思政教育生态体系。由此可见,我们需要根据专业特点,对其开展课程思政的融合。

  大胆创新课程思政,推进课程思政教育改革。对于教学管理部门而言,必须根据课程思政建立的要求,推行相关的激励机制,让教师对于课程思政的开展具有更加积极的教学热情,使之能够不断地解放思想,提升开展课程思政教学的信心,不断克服课程中出现的困难,解决思政教学中出现的问题,大胆地进行课程思政的相应改革。

(李杰,商丘师范学院副教授)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