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探讨:探索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的逻辑理据和实践

  徐其东        2023-09-25        29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高等教育的普及,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成为了中国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思想政治理论课程是培养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的重要环节,也是推动青年学生综合素质教育的关键内容。为了提高高校“大思政课”的质量,我们需要深入探讨其逻辑理据和实践路径。
高校“大思政课”的高质量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举措,其逻辑理据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思想政治教育是高等教育的重要使命之一。高等教育不仅仅是为了传授专业知识,更应该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觉悟和社会责任感。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需要有高度政治觉悟和家国情怀的年轻人,他们能够为国家和社会的繁荣稳定贡献力量。高校“大思政课”作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主渠道,是实现这一目标的重要途径。其次,高校“大思政课”有助于培养学生的综合素质。这门课程不仅仅是政治理论课,还包含了文化、历史、伦理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可以培养学生的批判性思维、创新能力、团队协作精神等多方面的素质。这些素质对于学生未来的职业发展和社会参与至关重要。第三,高校“大思政课”有助于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精神灵魂,它体现了中国社会的核心价值取向。通过思政课程,学生可以更深入地了解和领会这些价值观,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社会和谐稳定发展贡献力量。此外,高校“大思政课”有助于巩固国家文化软实力。教育不仅仅是知识的传授,还包括文化的传承和价值观的传播。通过思政课程,可以向学生介绍中国的历史、文化、传统,增强他们的文化认同感,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传播能力。最后,高校“大思政课”的建设是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需要有高素质的干部和管理者,他们需要具备坚定的政治信仰和良好的道德品质。高校“大思政课”可以为培养这样的干部和管理者提供坚实的思想政治基础。
综上所述,高校“大思政课”高质量建设具有明确的逻辑依据。它不仅有助于培养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巩固国家文化软实力,符合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需要。因此,高质量建设高校“大思政课”是中国高等教育的必然选择,有助于培养更多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的杰出人才。
多样化的课程设计与内容更新。多样化的课程设计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应该致力于开发涵盖不同领域和主题的课程内容,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获得全面的知识和视野。这包括政治经济学、伦理道德、社会问题等多个领域的内容。多样化的课程内容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不同层次、不同需求的学习要求,增加思政课程的吸引力。高校需要不断更新课程内容,紧跟时代发展。社会和政治环境在不断变化,思政课程应该能够反映这些变化并提供相关的知识和观点。定期审查和更新课程内容,引入最新的理论成果和研究成果,有助于使思政课程保持活力和前瞻性。同时,也需要根据学生的反馈和需求进行调整,确保课程内容能够与学生的实际生活和兴趣相结合。多媒体和现代技术的运用也是多样化课程设计的重要组成部分。借助互联网和数字化教育工具,高校可以提供丰富多样的教学资源,包括在线课程、教育游戏、虚拟实验等。这些工具不仅能够增加思政课程的互动性和趣味性,还能够满足学生对灵活学习方式的需求。因此,高校应该积极探索和应用现代技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质量和吸引力。
互动性教学和实践活动的推广。高校应该鼓励教师采用互动性教学方法,包括课堂讨论、小组研讨、案例分析等,以促进学生的主动参与和思考。通过互动性教学,学生能够更深入地理解课程内容,培养批判性思维和问题解决能力。实践活动的开展也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重要手段。高校可以组织学生参与社会实践、志愿活动、调研项目等,让他们将课堂所学与实际问题相结合。实践活动可以增强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使命感,培养他们的实际能力,同时也提供了更多的案例和经验供课程教学参考。通过实践活动,思政课程能够更加贴近学生的生活和需求。学生参与管理和决策的机会也应该得到提高。高校可以设立学生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让学生参与思政课程的课程设计、评估和改进过程。这不仅能够增加学生的投入感和责任感,还能够使课程更贴近学生的需求和兴趣。通过学生的参与,思政课程能够更好地满足学生的期望,提高质量。
教师队伍建设和培训。教师队伍的建设是提高思政课程质量的基础。高校需要重视思政教育领域的人才培养和引进。拥有高水平的思政教育专家和教师是保证思政课程质量的关键。高校应该建立健全的教师招聘体系,吸引国内外优秀的思政教育专家,同时也要为现有教师提供持续的专业培训和发展机会。教师培训和教育教学方法的提升是教师队伍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高校可以设立专门的教师培训机构或部门,为教师提供针对思政课程的培训课程,包括教育心理学、课程设计、互动性教学方法等方面的内容。教师的培训需要持续性和个性化,以适应不同教师的需求和发展方向。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和创新也应该得到鼓励和支持。高校可以设立研究基地或资助教师参与教育研究项目,以促进教师的教育教学水平不断提高。教师的教育教学研究成果可以为思政课程的改进和创新提供宝贵的经验和建议。
建立学生参与和反馈机制的建立。学生参与思政课程建设和改进的机会应该得到提高。高校可以设立学生咨询委员会或类似的机构,让学生参与课程设计、教材选择、教学评估等方面的决策。学生的参与可以增加他们的投入感和责任感,同时也能够提供更多的意见和建议,有助于改进课程质量。高校应该建立有效的学生反馈机制。学生应该有机会对思政课程进行匿名或公开的评估,表达他们的意见和建议。教师和教育管理部门应该认真分析学生的反馈意见,及时调整和改进课程内容和教学方法。学生的反馈是提高课程质量的重要信息源,应该被充分重视。高校可以鼓励学生参与思政课程的研究和创新。学生可以开展课程相关的研究项目,参与社会实践活动,编写教材或教育资源等。这样的参与可以增强学生的学科研究和创新能力,同时也为思政课程提供了新的思路和资源。
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是中国高等教育改革的一项重要任务,其合理性和必要性不容忽视。通过丰富多彩的课程内容、互动性强的教学方式以及专业素养高的教师队伍,我们可以提高思政课程的质量,培养更多的合格建设者和可靠接班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贡献力量。希望本文的逻辑理据和实践案例能够为高校“大思政课”建设提供有益的参考,促进思政教育的不断发展和进步。
作者:李煜,硕士系新疆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副教授,研究方向:思想政治理论教育。
来源:光明网


 

打印文章 打印文章】  【关闭窗口 关闭窗口】